武汉三镇:武昌、汉阳和汉口是如何合并的?
武汉三镇
作者:陈相成 编辑:Thomas
武汉是华中地区综合实力最强劲的城市,是中部六省里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。除此之外,它还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、高校林立的科教基地,也是纵贯包括河运、铁路、公路以及航空在内的全国交通网枢纽中心,被冠以“九省通衢”的美誉。
然而在民国之前,并不存在“武汉”这个官方称呼;北伐战争期间,经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后,将武昌、汉口和汉阳三镇合并组成武汉市;共和国时期,武汉市的最终形态确立,此后还兼并了周边其他一些市县。
▲武汉三镇
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时期,武昌都是全国范围内重要的军事要塞,屡次夺下赫赫战功;而汉阳,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,也成为了具有相当意义的工业中心;最晚建城的汉口,虽说历史不长,但其发达的金融工商业水平,使它在民国初年被赋予“东方芝加哥”的称号。
“武汉三镇”,是这座城市最广为人知、也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时期。
▲“依水而生”,武汉三镇恰好位于长江和汉水的汇集处
与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条件相比,位于中部地区的武昌、汉口和汉阳,是如何抓住机遇、发挥自身优势,在全国各城市中脱颖而出,成为重要的中心城市?从“三镇时期”到“大武汉时期”,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?
一、从三足鼎立到走向联合
无论是武昌、汉口还是汉阳,都是傍水而起的城市。长江与汉水交汇,在悠久历史的打磨下,三镇鼎立的同时又各表现出十分耀眼的竞争力。而之后新时期的重组,则诞生出了武汉这一全国性的特大城市,综合实力得到了质的蜕变。
可以说,武汉的发展,从来就不缺少故事。
武昌是三镇中历史最为悠久的。东汉末年,因处于两江交汇处的地理要道,使得大量的军事基地驻扎在武昌。人员的密集,吸引了大量的商贾云集于此,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商品贸易的繁荣。此现象被称之为“因武而昌”,于是,武昌的地名后来就这样诞生了。
▲三国时期武昌的位置
汉阳是三镇中另一个较早建城的市镇,它的历史同样可以探寻到大汉时期。在西汉年间,沙羡县所管辖的属地中,就涵盖着汉阳的区域。而到了三国时期,东吴在沙羡县的基础上设立鲁山城,归江夏郡治。这便是汉阳城的雏形。
虽然说武汉三镇是今日湖北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但在汉朝,得益于荆州沟通南北、背靠长江,且开发程度较高等条件,使得其成为了荆楚大地的重心区域,也是后来三国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东汉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十三州,其中就包括荆州,它所辖的属地,从今河南南阳一直到湖北湖南等地。而在此区域内,襄阳等地一直是繁盛的代名词。而相对偏僻的武昌和鲁山,潜力此时还尚未被发掘出来。
▲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图
直到隋朝,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,鲁山先是更名为汉津县,后来又正式定名为汉阳县,此后一直延续下去;而武昌,虽然朝代一直在更迭,但始终没有再易其名。两镇地域接近,且共饮江水,但由于隔绝着一条宽阔的长江,使得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密切来往。
▲长安洛阳一带长期为古代经济重心,南下最优则通过襄阳—荆州到长江再沿江抵达南方各地。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,荆州长期为湖北的政治中心
随着时代的推进,江河航运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这使得武昌和汉阳的地位突飞猛进,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名列前茅。元世祖时期,由于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,特别是军事重地的基础,使得武昌超越了荆州的地位,成为当时湖广行省的省治,即政治、经济及军事中心。
▲长江流域简图。三镇的发达,离不开这条极具航运价值河流的推动
而汉阳,也同样是十分出众。明朝时期,由于体量庞大,在汉阳县境内又下设一个汉口镇,由巡检司进行管理。便利的交通条件,使得汉口镇的商贸水平十分发达。这让其成为了当时全国范围内三大茶市之一,也是四大名镇之首。
武昌和汉阳的强势表现,让当时的双府衙晋升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之一,风头一时无城可及。
▲汉阳占地面积小,而明朝经济重心的南移,使得原有区域无法满足商业的需求,此时位于汉江对岸且直线距离较近的汉口,便顺势发展起来了
汉口虽然说是三镇中资历最浅的,但却是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那个。1899,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“阳夏分治”,在汉口设置夏口厅,即由汉口管理汉水以北地区。这也意味着汉口逐渐独立于汉阳的管治之外,独立地自为一城,政治地位得到提高。
武汉三镇在实现腾飞的同时,也是中国近代史中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者。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,帝国主义资本沿长江而上,强行将地理位置较好且开发空间较大的汉口,开辟为商埠,并在旧市镇下游设立汉口租界。
▲汉口租界地图,分别有英国(红),俄国(黄),法国(蓝),日本(绿)
这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主权完整,但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口的商贸发展水平;而同一时期,清政府也在顽强抗争。在洋务运动的热潮下,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在汉阳兴办了汉阳铁厂、汉阳兵工厂等军事实业,这为后来汉阳成为工业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▲汉阳兵工厂俯瞰图。它是当时少有可以生产各式陆军用轻重武器的兵工厂,“汉阳造”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国顶尖步枪的代名词
进入风云激荡的20世纪初,这也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大变革时代。腐朽的封建统治制度,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;而日益增长的民智,让更多有识之士,投入到探寻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动中去。而孙中山领导的、号召以民主革命改变中国中华革命党,就是这么一群人。
在黄花岗的革命起义失败以后,他们决定以有着良好军事基础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武昌为中心,发动新一轮的起义,从而达到逐步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目的。1911年10月10日,革命党的军队先发制人,猛攻湖广督署。之后,又将军事活动范围从武昌不断扩大。至12日,大清统治的武汉三镇完全被攻占,新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成立。
武昌起义的成功,使得全国各地先后响应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统治的诉求,最终达到了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目标。各省纷纷独立,建立起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——中华民国。
▲湖北军政府成立的场景
在这个时期,远不止只有武昌足够出彩,作为后起之秀的汉口,也终于等来了成为声名远扬大都市的机会。从清末开始,作为商埠的汉口,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本地,加之本身就是湖广地区重要工业中心的基础,使得汉口的经济社会一时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。汉口在民国时期被称为“东方芝加哥”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兴盛的工商业水平。
▲民国时期的汉口街景。汉口在当时很多外国人看来,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的存在
北伐战争期间,作为从广州北上的关键地带,武昌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着眼于武汉三镇能够更好地形成合力作用,发挥各自优势,合并重组被提上了日程。1926年11月,在北伐军完成对武昌、汉阳和汉口军事占领一个月后,国民政府做出行政区划调整,将武昌、汉阳和汉口合并为全新的武汉市,并把政府首都从广州迁移至此地。
▲如今的武汉国民政府旧址
从最早武昌和汉阳的先后崛起,到后来汉口随着时代造就而异军突起,武汉三镇的腾飞之势,无不令人惊奇赞叹。虽然过去长江天堑长期将彼此隔离,但地理位置上的天然毗邻,以及同饮一江水的十分默契,使得三地最终走向联合的命运不可逆转。
二、武汉精神,绵延不绝
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,因为全国中心的重要地理位置,一直被日本军队所觊觎。1938年6月,面对严阵以待的国民党军队,日军发动了突如其来的强势围攻,由于双方的实力悬殊,致使武汉最终失守。
虽然在这场至关重要的会战中,没能守住武汉战略要地,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,解除了国军被日军围歼于沿海地区的危机,为战略物资转移到大后方争取了宝贵时间。从整个战局来看,武汉会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相当大的契机。
▲武汉会战中,安扎在长江段附近的军队
抗日战争结束后,武汉三镇曾经历过短暂的分割时期。1945年9月,国民政府收复武汉,将武昌和汉阳组成新的武昌市,汉口则因为商业贸易的发达,作为直辖市而存在;直到1949年5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入汉口市区、武昌及汉阳,成功将武汉三镇接管于新中国统治之下。
▲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部队进入汉口中山大道
本着辐射于整个华中地区发展的要求,中央政府又重新将武汉三镇合并为武汉市,并作为中央直辖市、中南地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而存在。直到1954年6月,武汉才被并入湖北省,且被赋予湖北省省会城市的身份。
▲位于沿江大道的武汉市人民政府,建筑颇具民国风情特色
抗战时期的武汉,依然不改“英雄本色”,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,贡献着自身的一份绵薄之力;而进入到和平时期,武汉则仍旧延续着舍我其谁、敢于担当的精神,作为区域乃至全国中心城市,继续发挥着带头楷模的作用。三镇的合并,武汉的诞生,依然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。
三、融合,是不可逆转的潮流
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,武汉开始进一步地大力发展重工业。自此,武汉从原来的“工商金融和近代工业中心”,迅速地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工业基地,经济实力在区域内乃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。
▲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随着长江大桥开通后,形成京广铁路,可见武汉枢纽地位之显耀
过去的三镇,因为江河等不可抵抗的天然阻力,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;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”。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筑,让武昌、汉阳和汉口更加密切地结合为一个整体,也让长时间的隔阂慢慢变成了对“大武汉”高度的认同。
▲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,是武汉三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现陆上连接,使得一个完整地武汉城区最终构成
随着人口地不断涌入,以及新时期发展的要求,原有的三镇行政划分,已经不能满足武汉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充分发挥职能的必要性。因此,在原来武昌、汉阳和汉口的基础之上,再进行更小范围内的辖区分割:形成武昌区、青山区及洪山区(原武昌);江汉区、江岸区、及硚口区(原汉口);汉阳区(原汉阳)。
除此之外,为了建立一个更大的都市圈,武汉城区还向周边地区不断延伸,通过兼并一些市县先后形成江夏区、蔡甸区以及新洲区等。一个全新的武汉城就这样诞生了。
▲目前的武汉行政区划图
“教育是百年大计”,科教水平的高低,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。武汉成为教育重镇的历史,始于近代救亡图存时期。经过了逾百年的发展,武汉目前的高校数量接近100所,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靠前,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。
▲国内几个重要科教城市的大学生数量排名,武汉可以说是常年稳坐前两席的位置
武汉处于中国中部的位置,便决定了其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。无论是铁路、公路还是航运,武汉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始发站以及中转站。武汉的铁路客运总量甚至不弱于一线城市。而中转客流量,更是排在全国榜首位置。
▲汉口站、武昌站、武汉站为武汉市内三大客运火车站
▲武汉市公路网部分道路示意图
未合并之前的三镇,可以说是各有长处,但总是“单打独斗”,实力有限;而合并之后的“大武汉”,特别是长江大桥对三地交流之间的促进作用,则助其蜕变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超大城市。武汉三镇的融合,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。
▲卫星拍摄下武汉耀眼的灯光图
作者:陈相成 编辑:Thomas (唐)
本文为“环球情报员”长期作者原创作品
未经许可,请勿擅自转载
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
—(End 全文完)—
如果你想投稿,请戳
▼
记得扫码关注哦!
▼
欢迎打赏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往期精选文章